随着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》等法规的深化落实,巨量千川平台对广告投放中的未成年人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。针对年龄定向功能,平台不仅强化了基础属性的限制,更通过内容审核与技术手段构建了多层次的防控体系。
巨量千川原有的年龄定向功能(如 18-24 岁、25-34 岁等区间划分)需在新规框架下进行调整:
严格排除未成年人
所有广告计划中,年龄定向范围需强制设置为 “18 岁以上”,平台系统将自动过滤 18 岁以下用户。若涉及教育、母婴等特殊品类,需额外通过「未成年人保护」专项审核,确保内容不涉及低龄群体诱导消费。
细化成年年龄段划分 【千川图文带货爆量素材的7种公式】
针对 25-34 岁、35-44 岁等高消费潜力群体,广告主需结合产品特性优化定向颗粒度。例如,高端美妆品牌可聚焦 25-40 岁女性用户,通过「相似人群扩展」功能挖掘潜在消费者,避免因过度宽泛导致的流量浪费。
新规对广告内容中未成年人的呈现形式作出明确约束:
禁止未成年人主动营销
素材中不得出现未成年人(包括虚拟形象)直接介绍商品、演示使用效果或引导购买。某儿童玩具品牌因使用 12 岁小演员演示产品功能,被平台判定为违规并驳回广告计划。
代言资质与年龄挂钩
10 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参与的广告内容,需提供监护人书面授权文件,且医疗、药品、保健食品等行业仍禁止使用未成年人代言。某青少年运动品牌通过「达人粉丝包」定向投放时,因未提交完整授权文件导致审核失败。
不同行业在年龄定向与内容呈现上需遵循差异化规则:
教育行业
学科类培训广告禁止向 18 岁以下用户推送,非学科类培训(如兴趣课程)需通过「教育资质认证」并在落地页显著位置标注 “适合年龄”。某编程机构通过「行为兴趣定向」精准触达 18-22 岁大学生群体,转化率提升 27%。
游戏行业
游戏广告需在视频或落地页添加消费提示:“根据国家规定,购买网游需年满 18 周岁”。某游戏厂商通过「时段溢价」功能,在晚间黄金时段(19-22 点)针对成年用户集中投放,点击率提高 41%。
巨量千川通过多重技术手段确保合规性:
智能审核系统
平台利用 AI 语义分析与图像识别技术,自动检测素材中是否存在未成年人营销违规。例如,若视频中出现未成年人手持商品的画面,系统将触发 “未成年人保护” 专项审核流程。
人群包动态更新
广告主可通过「自定义人群包」上传已购用户数据,系统将自动排除 18 岁以下人群。某母婴用品品牌通过该功能将复购率提升 19%,同时避免了违规风险。
违规处罚与整改
首次违规将面临广告下线、账户限流等处罚,多次违规可能导致永久封禁。某童装品牌因连续三次在素材中使用儿童模特演示服装,被平台限制投放权限 15 天。
长效管理机制
内部培训:定期组织团队学习《广告法》及平台新规,更新未成年人保护相关的违禁词清单。
分级审核:建立 “创意初审 - 法务复审 - 合规终审” 三级流程,重点监控涉及未成年人的内容。
数据监测:利用巨量千川「数据看板」追踪年龄定向效果,及时调整策略以避免误触规则。
新规下的未成年人保护要求,本质上是对广告行业的规范化升级。巨量千川通过技术迭代与规则细化,为广告主提供了清晰的操作路径。广告主需在精准定向与内容合规之间找到平衡点,例如通过优化成年用户画像、强化场景化内容表达,实现流量质量与品牌安全的双重提升。随着平台生态的持续完善,合规经营将成为品牌长期增长的核心竞争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