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启动阶段是否建议使用“放量模式”投放?巨量千川官方有何建议?

2025-04-02 推广技巧 15次阅读

冷启动期是系统学习目标人群、优化投放模型的关键阶段。对于新计划或新品而言,是否采用 “放量模式” 投放,成为困扰众多商家的核心问题。本文结合平台机制与实操经验,为您梳理冷启动期的投放策略选择逻辑。

一、冷启动期的核心挑战:数据积累与成本控制的博弈

冷启动期(通常为计划创建后的 1-3 天),系统需通过初始转化数据探索目标人群。此时,若采用 “放量模式”,系统会以最大化曝光为目标,自动调整出价以消耗预算。这种策略虽能快速获取流量,但存在两大风险:


  1. 成本不可控:放量模式下,系统可能因数据不足探索泛流量,导致转化成本飙升。例如,某美妆品牌在冷启动期开启放量模式,点击成本超行业均值 2 倍,转化率不足 1%。

  2. 模型偏差风险:初期数据若包含大量无效流量,可能误导系统学习,影响后续投放效果。巨量千川官方数据显示,冷启动期转化率低于行业均值的计划,后续优化难度增加 40%。

二、巨量千川官方建议:以控成本投放为主,谨慎使用放量模式

根据平台机制与官方指南,冷启动期的核心目标是 “低成本积累有效数据”,因此推荐以下策略:


  1. 优先选择控成本投放

    • 优势:通过设定目标转化成本,系统会在预算范围内寻找高价值用户,保障 ROI 稳定性。例如,某 3C 品牌采用控成本模式,冷启动期 ROI 达 1.5,远高于行业均值。

    • 操作要点:初始出价建议设为行业均值的 1.2 倍,或参考巨量千川 “建议出价” 的上限值,确保计划竞争力。

  2. 放量模式的适用场景

    • 测试新素材:当需快速验证创意效果时,可搭配 1-2 条放量计划,预算占比不超过总预算的 20%。

    • 突破流量瓶颈:若控成本计划连续 24 小时消耗低于预算 50%,可尝试开启放量模式加速跑量,但需实时监控成本波动。

    • 高客单价品类:如奢侈品、大家电等,冷启动期可少量使用放量模式探索高净值人群,但需结合精准定向(如 DMP 人群包)。

  3. 智能放量功能的协同应用

    • 官方建议在计划积累 20 个以上转化后,逐步开启智能放量,通过 “窄定向 + 系统扩展” 提升流量精准度。例如,某母婴品牌在控成本计划稳定后开启智能放量,点击率提升 30%。

三、分阶段策略:从测试到放量的动态调整

  1. 测试期(1-3 天)

    • 策略:控成本投放为主,单计划预算设为客单价的 10-20 倍(如客单价 200 元,预算 2000-4000 元)。

    • 操作:搭配 “专家背书 + 场景化演示” 类素材,通过徕卡定向(行为兴趣)或达人相似人群锁定核心受众。

    • 放量模式使用:仅在需快速获取数据时启用,且需限制单计划预算不超过 500 元。

  2. 优化期(4-7 天)

    • 策略:筛选高潜力计划,逐步压价(每次降幅≤5%)。

    • 操作:对转化成本低于目标值的计划,开启智能放量扩展人群;对低效计划直接淘汰或提高出价 10% 重新测试。

    • 放量模式使用:作为控成本计划的补充,用于探索 “高消费行为标签” 等优质人群。

  3. 破局期(8-14 天)

    • 策略:对已验证的优质计划,切换至 “放量模式” 加速跑量。

    • 操作:将 80% 预算集中在 TOP3 计划,开启 “智能放量” 与 “商品全域推广”,同时监控 GPM(千次曝光成交额)与 UV 价值。

四、风险控制与工具协同

  1. 成本红线设置

    • 若单计划成本超目标值 50% 且无优化空间,立即暂停;

    • 自然流量占比低于 30% 时,需增加内容种草投入反哺货架场。

  2. 巨量千川工具应用

    • 预算管家:设置分时预算,避免非高峰时段过度消耗;

    • 计划诊断:通过系统提示优化定向或素材;

    • 数据大屏:实时监控点击率、转化率、ROI 等核心指标。

  3. 行业案例参考

    • 服饰品牌森马:冷启动期以控成本投放为主,结合智能放量探索 “显瘦”“通勤” 等热词,ROI 优化 45%。

    • 家电品牌海信:通过 “直播切片 + 商品卡” 组合,冷启动期使用放量模式快速起量,搜索排名提升 20 位。

巨量千川冷启动期的投放策略需兼顾流量效率与成本控制。官方建议以控成本投放为核心,仅在特定场景下谨慎使用放量模式,并通过智能放量功能逐步扩展人群。商家需以数据为锚,结合平台工具与行业特性,动态调整策略,方能在冷启动期筑牢增长基础,为后续规模化投放奠定坚实模型。

声明:演示站所有作品(图文、音视频)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,仅供网友学习交流。若您的权利被侵害,请联系475680777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