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启动期是系统学习目标人群的关键阶段。这一时期,合理的出价策略直接影响广告的曝光效率和转化效果。对于新品而言,如何在冷启动期设置出价,既能快速获取流量,又不至于成本失控?本文将结合平台机制与实操经验,为您提供一套可落地的出价方案。
巨量千川的广告排序机制基于 eCPM(千次曝光期望收益),其公式为:
eCPM = 出价 × 预估点击率 × 预估转化率 × 1000
这意味着,出价并非唯一决定因素,但却是冷启动期撬动流量的核心杠杆。对于新品,建议将初始出价设定在 ** 客单价的 30%-60%** 区间,具体需结合以下因素调整:
行业特性与竞争环境
账户阶段与数据积累
冷启动期可分为测试期、优化期、放大期三个阶段,每个阶段的出价策略需动态调整:
测试期:小额试探,快速验证(第 1-3 天)
目标:快速获取流量,验证素材和定向的有效性。
出价:按客单价的 50%-60% 设置,或参考系统建议出价的上限值。
预算分配:单计划预算控制在 500-1000 元,分批次创建多个计划,覆盖不同定向组合(如达人相似、行为兴趣)。
技巧:选择 “控成本投放” 模式,避免预算过快消耗。
优化期:阶梯测试,寻找最优解(第 4-7 天)
目标:筛选高潜力计划,优化 ROI。
出价:对表现较好的计划,按客单价的 40%-50% 逐步降低出价,每次降幅不超过 10%;对低转化计划,直接淘汰或提高出价 10%-20% 重新测试。
预算调整:将 60% 以上预算分配给优质计划,20% 用于新测试计划,20% 作为备用。
技巧:结合创意优化(如更换视频素材、调整落地页),提升点击率和转化率。
放大期:稳定出价,规模放量(第 8-14 天)
目标:扩大优质计划的投放规模,实现稳定转化。
出价:维持在客单价的 30%-40%,或根据 ROI 目标微调。
预算分配:将 80% 预算集中在 TOP3 计划,采用 “放量投放” 模式加速跑量。
技巧:打开 “智能放量” 功能,探索相似人群,同时监控 GPM(千次曝光销售额)和互动率,确保流量质量。
人群定向与创意协同
时段与节点调控
数据监控与及时止损
盲目追求低价:出价过低可能导致曝光不足,延长冷启动周期,反而增加时间成本。
频繁调整出价:短时间内多次调价会干扰系统学习,建议每天调整不超过 2 次。
忽视长期价值:冷启动期需兼顾短期数据与长期模型优化,避免为压低出价牺牲流量规模。
巨量千川冷启动期的出价策略本质是平衡 “流量获取” 与 “成本控制”。通过以客单价为基准的分阶段动态调整,结合精准定向与创意优化,商家可高效度过冷启动,为后续的规模化投放奠定基础。
